美联社说纪念六四 海外接棒香港 * 阿.:.新闻网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联社说纪念六四 海外接棒香港

美联社今天报道称,香港遭受镇压后,海外社区高举火炬,延续天安门事件记忆。

关于纪念六四的报道图片 Reuters/路透社

随着北京六四天安门事件35周年纪念日临近,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上那段血腥历史的著名学者罗文娜·何(Rowena He)忙于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之间飞行,发表一系列演讲。每一次演讲都旨在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呐喊。

1989年的镇压事件在中国大陆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在那次镇压中,政府军队向学生领导的民主抗议者开枪,造成数百人甚至数千人死亡。香港曾经是自由纪念六四的灯塔,但数十年来,每年六四纪念遇难者的大型烛光晚会却不复存在,这是香港在2019年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爆发后镇压异见人士的牺牲品。

去年,香港当局拒绝了罗文娜·何的签证续签申请,她因此失去了学术职位,这让她至今仍感到难过。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香港这个金融中心思想自由度下降的一个标志。尽管工作日程很紧张,但这位曾在1989年参加过中国南方城市广州抗议活动的人士认为,这是她的职责所在。

她说,“我们不能再在香港点燃蜡烛了。所以我们会在世界各地点燃它。”

由于北京的强硬政治立场实际上扼杀了境内任何大规模纪念活动,海外纪念活动对于保存天安门镇压的记忆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几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这一主题的演讲、集会、展览和戏剧。

这些活动带来了希望,并抵消了试图抹去六四镇压痕迹的企图,尤其是在香港。2021年,香港警方根据2020年颁布的全面国家安全法指控组织这次守夜活动的三名领导人颠覆国家政权,该法几乎抹去了所有公众异议。后来,该组织投票决定解散。与天安门有关的雕像也被从大学里移除。

上周,香港警方根据新出台的国安法逮捕了七名涉嫌煽动叛乱的人士,原因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纪念天安门镇压的内容。一份基督教报纸通常会在六四周年纪念日之前发布与六四相关的内容,但这次却将头版大体空白。该报纸表示,为了应对当前形势,只能将文字变成空白。

周二,过去举行守夜活动的那个公园将被亲北京团体用来举办狂欢节。

然而,压制纪念活动的尝试未能抹去一代自由派中国人心中的痛苦记忆。在六四事件前后,坦克开进北京市中心,驱散了学生领导的抗议活动。抗议活动蔓延到其他城市,被视为对共产党统治的威胁。

当时17岁的何女士回忆说,像她这样的抗议者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而走上街头的。镇压发生时,她整晚都坐在电视机前,无法入睡。回到学校后,她被要求背诵官方说法,称政府成功平息了一场骚乱,这样才能通过考试。

她说,“我从未杀过人。但这些年来我一直生活在作为幸存者的内疚之中。”

为了保存六四事件的记忆,去年六月在纽约开设了一家纪念六四事件的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了学生抗议者用过的血迹斑斑的衬衫和帐篷等展品。

2021年,香港一家由纪念六四守夜活动组织者运营的类似博物馆被关闭。

截至5月初,该博物馆董事会主席、同时也是天安门抗议活动前学生领袖的王丹估计,纽约博物馆吸引了约1,000名观众,包括中国移民、美国公民和香港人。为了扩大观众群,王丹表示,他计划在美国大学校园举办临时展览,并可能在其他国家举办长期展览。

王丹说,海外纪念活动至关重要,因为内地人和香港人可以在网上看到海外纪念活动。王丹称,“这在中国大陆可能会产生影响,因为那里的年轻人都知道如何使用 VPN来绕过互联网审查。”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欧洲历史与记忆研究教授艾琳·西尔普表示,海外纪念活动让记忆得以传播和传承,为其他人和子孙后代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机会。但她表示,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将记忆移植到新的地方可能会在未来导致记忆支离破碎或脱离背景。

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记忆研究学者艾莉森·兰茨伯格表示,海外的努力有可能激励其他地方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面临挑战的人们。她说,为了传承记忆,影视剧可以成为人们回忆未曾经历过的事件的有力工具。她说,有关镇压行动的海外戏剧制作更有可能建立这些联系,并有可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涉及镇压行动的一出戏剧去年始于台湾,今年继续在伦敦上演。

兰茨伯格说:“当你有一个戏剧性的叙述时,你就有能力以一种亲密的方式将观众带入故事中。”

美联社说,上周,伦敦一家剧院的观众在观看该戏剧《5月35日》后明显被感动了,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戏剧的标题巧妙地暗指了六四镇压。

该剧由音译为列明炜制作,他是2020年国家安全法颁布后移居英国的香港侨民之一,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希望能够悼念1989年去世的儿子的故事。

该剧目的负责人金·皮尔斯出生于1980年代的英国,她说,这场悲剧从小就引起了她的共鸣,当她读到詹姆斯·芬顿的诗《天安门》时,她曾感动得流泪。她说,参与这个剧目制作进一步加深了她与这些故事的联系。

64岁的英国戏剧观众苏·托马斯也觉得这部剧非常感人。她说,“尤其是现在我早已为人父母,而那时我还没有当父母,这让我对这部剧有了更真挚的感受。”

在剧院,何女士担任演出后的演讲者之一,与观众分享了她的奋斗历程和创作动机。她说,这场戏剧非常震撼,让她重温了过去35年的创伤,让她泪流满面,泪水甚至冲下了隐形眼镜。

她说,“这说明这些年来人们承受了多少苦难。如果我们能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们能让年轻一代记住这些。”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RF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ab9pombwqa.cloudfrontnetd.store/2024/0603/206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