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遇过这么一个事:
你和朋友网上买同一个东西,价格不一样。
比如,我今年原本要去舟山看演唱会,和几个朋友订机票,同一航班价格有高有低。
我刻意的调查了一番,发现这现象还挺普遍。
一
比如。
我和夏夏在同一个APP上订酒店。
同一家酒店的同种房型,我俩都是新用户,第一次订。
但价格差了64块。
看来现在大数据不只是杀熟了,新人待遇也有差异。
我们又用另一款软件试了下,我再次被“杀”。
我的价格不仅比夏夏贵了40块钱。
还有红字显示“房量紧张”。
哈?就好像身旁有一个邪恶的小人在冲我喊,赶紧买!
催我赶快下单呢。
其实第一次搜索房价时,一切正常,还只是价格不一样;
但第二次搜索时,再点进去,就出现了“房量紧张”的标识。
呵,有心机。
二
同一产品、同一个APP有价差,我遇到了很多次。
还有一种情况——
同一个产品,大家在不同APP买,价格不一样。
这个可以理解。
毕竟不同平台定价不一样,补贴不一样,导致价格不同。
但我觉得,这可能提出了一个难题——
我买一个东西时,难道要先去不同平台比较一番?
太麻烦了,怪不得比价平台那么火。
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和夏夏还有另外的朋友,点同样一家湘菜馆的炒牛肉。
三个人三种价格。
52.8块钱;48.8块钱;53.8块钱。
当然,我还是觉得,不同APP价格不一样可以理解的。
毕竟平台定价和补贴不一定。
但——
后两张图明明是同一个APP,我们都是一样条件的用户。
但两个人的优惠却不一样。
一个减18块,一个减13块。
凭啥呢?
调查一番的感觉是:
这大数据杀熟也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了。
毫无感情可言。
在无知无觉间,你就比别人多花了几块钱、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了。
像我朋友,一直开开心心的在某平台上订电影票,看完认真评分、写影评,还是高级会员。
结果这次一对比,她搜到的票价永远都是最贵的。
心碎的一片一片...
三
所以吧,大家如果不嫌费事儿。
在网上订机票、酒店、外卖、电影票时,可以对比下不同平台之间有没有价差。
可以拉上朋友一起对比,谁更便宜。
毕竟打工人赚钱也不容易。
我朋友和她老公,作为小白领,俩人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
在家点外卖时,一定会先比价。
谁便宜由谁下单。
也不错嘛,又会省钱过日子,夫妻感情也更和谐。图片
所以有个对象也挺好,还能一起比比价。
一起省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