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办公室7月31日公布国会代表团亚洲行程,没有提及台湾。
外媒今天(8月1日)引述美、台政府高官消息报道,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将到访台湾并将过夜。
对此中共军方不断“武吓”,频频军演,官媒却异常安静,甚至头条报道某些海域今天起“出海捕鱼”。中共外交部称,如果佩洛西访台“就拭目以待”登上热搜,小粉红喊打喊杀。不过,有网友总结出4套剧本,嘲讽说,不管佩洛西是否访台,中共都能自称胜利。
消息:佩洛西访台并过夜3日会见蔡英文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日引述不具名的美、台政府高官的话报道,佩洛西将到访台湾,但时间还不清楚。
外媒和台媒圈盛传,佩洛西访问马来西亚后,将搭机前往台湾,最快2日晚抵达。亦有消息称,访问团已下订2家酒店,可能入住信义区君悦酒店或中山区万豪酒店。
据台媒《自由时报》报道,知情人士1日晚上向该报证实,确有相关规划,时间点与外界推测相近。美方已规划公开活动,预计3日拜访立法院。
台媒“中时新闻网”报道,台湾外交部虽不愿证实佩洛西访台消息,但有外交人士指出,她预计3日上午拜会总统蔡英文和国安会高层。
CNN引述台湾官员报道说,佩洛西在台湾停留一晚。美国官员则表示,国防部官员正在夜以继日地监测中共当局该地区的任何动向,确保有计划地保护她的安全。
报道说,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科比(John Kirby)同天表示,拜登政府将支持佩洛西访问台湾。
科比告诉CNN,“我们要确保,她可以安全地出国访问,我们将确保这一点。中国(中共)的言论没有道理,也没有理由采取任何行动。国会领导人前往台湾并不罕见。”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应该被那种言论或那些潜在行动吓倒。这对议长来说是一次重要行程,我们将尽我们所能支持她。”科比继续说。
中共军演武吓官媒低调头条称部分海域“出海捕鱼”
在佩洛西访台、美中关系敏感时期,中共军方依然保持“武吓”姿态。然而,中共官媒却不断降低调门,甚至不再专门报道。
中共军方东部战区8月1日发布2分钟宣传片,片尾还打出“埋葬一切来犯之敌,向着联战胜战前进”的口号。昨天(7月31日)晚上发布题为“严阵以待,听令而战”的视频,时长约2分半,内容包括海、陆、空军等作战画面及士兵宣誓。
7月30日,中共央视罕见地曝光东风-17导弹试射画面,引发关注。央视军事发布名为“展示!81秒看中国军人的实力”的视频,公开了有“航母杀手”之称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画面。
中共海事局8月1日发公告称,渤海北部及南海部分海域分别于今天下午2时及明天凌晨0时起,举行实弹射击及军事训练,禁止船只进入。
近日,中共在南海、东海、黄海等多个海域密集开展实战演练。此外,7月31日,空军发言人申进科称,空军多型战机绕飞台湾,锤炼提升能力。
与此同时,党媒“人民网”、“新华社”等头条没有报道佩洛西访台事宜,靠最下面转发了外交部称军方“绝不会坐视不管”的消息。
党媒“人民网”、“新华社”等头条没有报道佩洛西访台事宜,靠最下面转发了外交部称“绝不会坐视不管”的消息。(网络截图)
不过“编外人士”、《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周一(1日)发推警告,如果佩洛西敢在台湾停留,将点燃台海局势火药桶。
但“人民网”在头条中报道,“8月1日12时起,黄海和东海部分海域,单船桁杆拖网(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类、围(敷)网类作业渔船以及渔业辅助船率先结束为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出海捕鱼。”
网友“骄傲女孩”发推文说,“8月1日,浙江舟山,东海部分渔场解禁,开捕渔船千舟竞发,场面壮观。这时候解禁,让渔船进入,又是你懂的原因”。
“环球网”虽有3条相关报道,但都不在头条中,内容很简短。其中一条也是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8月1日在记者会上称,中共军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赵立坚称“拭目以待”上热搜小粉红网络喊打喊杀
事实上,赵立坚在记者会上还有一句话——“若佩洛西敢去台湾那我们就拭目以待”还是登上了热搜,大陆小粉红立刻亢奋,网上一片“喊打喊杀”。
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声称,“若佩洛西敢去台湾那我们就拭目以待”登上热搜。
大陆“知乎”上,网民疯传佩洛西访台相关事宜,即佩洛西将于8月2日晚上10:30时抵台,3日会见蔡英文。
网民“蚁步”说,“美国这是要给我们一个收复台湾的好机会”;“幸运小鱼儿20182003”说,“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说不让她来,不说,等她去了,直接导弹开炸完事了,不用废话。”
还有小粉红抱怨在忍受着中共治下的高失业率,渴望去台湾工作。“摄影师Hunter刘”说,“内地就业太难了,我想去台湾找个工作。”
不过也有部分比较理性网友。
“井坪子”说,“雷声大,雨点小!佩洛西一定会短暂落脚台湾,象征性地摆个姿态!解放军嘛,早已不为‘解放’而存在了,解放台湾就跟实现共产主义一样,都成了‘远大理想’,嘴上说说而已!”
“塔尔亲小旅馆”则说,“拭目以待的意思就是不敢打,敢打就直说了”;“芭提雅代言人”说,“他以个人身份,我们又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