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家长、老师批评,孩子就离家出走;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学生就做出极端行为;因为缺少严加管教,熊孩子就高空抛物……
其实,这些负面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家长、老师不注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
图片来源,李蔚海
心理弹性
别把成绩当衡量孩子的标尺
连日来,某大学一名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说老师没有做好心理辅导,有人说学生有错在先,没有抵抗压力的能力。
“孩子的心理弹性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受到同样的刺激,心理弹性好的人可能消沉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但心理弹性不好的人可能就会被压垮了。”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中心主任、青少年心理卫生首席医师张炜说,其实,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抗逆力需要从出生后就开始。
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不能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量尺,如果无限放大学业成绩,会使孩子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因为一旦学业上出现失败,孩子们就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苛责、同学们的嘲笑,从而使他们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重度抑郁情绪甚至悲惨的自杀事件。
其次,老师、家长不要经常把不同孩子进行比较,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循循善诱,多关注孩子遇到的困难,助其不断成长。
责任感
最有效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近日,一个7岁男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妈妈立刻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和孩子一起手洗染色衣物;爸爸还请了专业人员清洗楼外墙,让孩子陪在太阳底下。
熊孩子高空抛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家长应对的方法却相差很大。其实,熊孩子肆无忌惮的破坏性行为背后,究其根源是责任感的匮乏、规则意识的淡漠。然而熊孩子不是生来就没规矩,反映的正是父母责任教育的欠缺。
因为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和错误“买单”,甚至包庇、袒护、帮孩子逃避责任,势必会养出是非观念模糊、行为缺乏界限的熊孩子。这样的孩子除了在外“惹是生非”,在个人成长方面也有缺陷,比如不懂得自我负责、内在软弱、喜欢推卸责任等等,而且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婴”。
“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一定具备两种人格特质,一是善于倾听,二是具有责任意识。其中,家长必须重视教育孩子自我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张炜说,“而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这是最有效的教育。就像新闻里的那对父母,带着孩子诚恳地低头道歉,并让孩子用行动弥补过错、做出赔偿。让孩子明白自己犯的错,自己必须要主动承担后果。”
其次,家长要学会信任孩子,当孩子有能力了就要去放手让他们做他们该做的事,给孩子自主权,学会自我负责。张炜谈到,培养孩子责任感除了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也要对个人的成长负责。“当然,给孩子自主权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给无限制自由。在安全性问题、原则问题上,还要给孩子明确的界限,尽量多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事情。比如学习上的计划安排、兴趣爱好的选择等等。”
安全感
批评不要侵略性,时长要控制
近日,浙江两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失联了,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寻找,终于在12公里外找到了她们。而她们“离家出走”的原因竟是迟到了几分钟,怕被大人批评。
“孩子撒谎、离家出走,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对于家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足。”张炜医生说。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会保护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家长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孩子的对立方。
“比如,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了,他可能会很委屈,但是,给家长说了这件事,家长会告诉孩子‘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虽然家长说的不错,但孩子会在此时觉得家长和他不是一伙的,家长是对方的支持者,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很孤单。”张炜解释。
还有一些家长会加入到批评的队伍,对孩子各种贬低,这时,孩子的自尊就会受挫。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对家长不信任、对家庭没有安全感。
既然会被老师、家长骂,那孩子想当然地就会选择回避,所以,就出现了孩子离家出走,或者把不良情绪转移到身体上,出现头痛、失眠、胃痛、抑郁、焦虑等等。
“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要达到某种效果。因此,批评也要讲技巧,首先,老师、家长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不要搞得特别有侵略性,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一想到你,就不愿意看你,这样的话就达不到一个好的批评效果。”张炜医生建议。
其次,批评的内容要简短。很多家长批评起孩子就不管不顾,一说说半个小时,孩子不仅听不下去,也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批评的时候要适当控制,并且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听进去,他听到的是什么,他有没有作出反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