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九曲黄河,终将回归大海 * 阿.:.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苏暁康:九曲黄河,终将回归大海
作者:

柴静访谈《河殇》,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我们谈了很多话题,但是最终的效果,出自柴静的神技:剪接,她不仅采访追问厉害,也剪接出价值和精神两种元素,突出我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挣扎,更铺展社会政治大冲突下的私人命运之悲苦。

播出后我对柴静说:“我刚刚看完它,泪水盈眶,谢谢你!”

她说:“我编辑时也是如此。留言里有一位说"最后鼓声一起。泪流满面"。我以为人们把河殇忘了,原来还有那么多共鸣。”

我又说:“希望这一次引起的,是思考能够胜过激情,对完全的‘后河殇’、‘后八九’的世代,我没有信心,你呢?”

她静静的说:“这次的留言是一个了解他们的机会。”

我去看留言,一天已有119261条;

这真是:历史难以磨灭,观众永远是上帝。

容我不能摘发所有观众留言,一个朋友发给我他的一个朋友的留言,权且引在下面,其中他讲的最感人的一句话:九曲黄河,终将回归大海。

“苦难才是人生的本质,欢乐和幸福是极其偶然的事情。”当苏晓康在视频中平静地说完这段似乎极其沈痛的话时,一声在《河殇》中敲响的鼓点似炸雷一般响起,几声“炸雷”过后,《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男声唱起。柴静的采访结束了,但这段《河殇》的片头曲却把观众带回了《河殇》在央视播放的激情的上世纪80年代。

这确实是一段极其精彩的采访,苏晓康平静地回顾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河殇》在当年震撼播出,“蓝色文明”的描述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底,我的启蒙从那时开启了。3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探索人类文明的进展,寻找人类进步的钥匙,并通过一段段文字和书稿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

《河殇》做为那个年代的文艺作品显然有很多幼稚的硬伤,但是它引发的社会动荡是空前的。苏晓康站在天安门广场真实却又心口不一的无力感又说明了一个人、哪怕是学生崇拜的名人在一场社会大潮中也难以扭转乾坤,成为历史的遗憾。

对于苏晓康在社会大潮面前的无力感我深有体验,2019年初冬我曾去过香港,我幻想自己可以站在学生与香港警察对立的街头中间,用自己的身躯阻挡这场黑暗与火的冲突。可是当我抵达冲突的现场,被催泪瓦斯熏得泪流满面、脚旁布袋弹劈啪扫过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幼稚,两个阵营的激情与烈火一旦点燃,只能以一方的失败告终。我的这种无力感在理大被围的初期达到了顶点,研究过兵法的我曾多次经过理大,知道那里易攻难守,但理大的学生却不知退让,酿成失败的结局。

知识分子在几千年中大多是站在历史洪流的边上高声呐喊。孔子曾经入仕但狼狈而还;王阳明知行合一回光返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冲在了前列,但并没有实现民主和科技救国的愿望;六四的结果更加惨痛,邓小平的私心导致了大陆几十年的政治倒退,以至于陷入如今不可自拔的政治和经济困境。

思想者必定是痛苦的。苏晓康的苦难论其实是对思想者的总结,更是对无数死在镇反中的社会精英、死在夹边沟的归国学者,死在文革中的社会名流和死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受难者的必然遭遇的历史回声。

历史的车轮不总是滚滚向前,他还会滚滚倒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从更大的跨度来看,历史终将像九曲黄河回归大海一样走向进步,但历史永远不会终结于一段理想当中,就如同太阳系会死亡,我们都不过是一个过程。

想开点,幸福与快乐还在内心。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ab9pombwqa.cloudfrontnetd.store/2024/1016/211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