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童深圳遇刺身亡事件:中国对⽇仇恨的具象化何以达成? * 阿.:.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日本男童深圳遇刺身亡事件:中国对⽇仇恨的具象化何以达成?
作者:

2024年9⽉18⽇清晨,⼀位⼗岁男童在上学路上被陌⽣⼈以⼑具突袭,最终在次⽇凌晨伤重不治离世。这个可怜的孩⼦在临终之际恐怕都⽆法理解,他之所以成为袭击者挑选的对象,很可能因为他是个⽇本⼈。虽然中国方面还尚未公布,很可能也不会公布起诉书和审讯记录,但行凶的时间和地点,仍然无法不让人产生如此联想。

这起惨案发⽣在被誉为"改⾰开放前沿城市、社会主义先⾏⽰范区"的深圳。事发地所在的深圳南⼭区,按照官⽅宣传,是"全球GDP最⾼⾏政区",腾讯、⼤疆等深圳⼀流民企,均在南⼭区。⽽去世学童的家长正是服务于南⼭区的⼀家⽇本企业。

在不到三个⽉的时间内,中国发⽣了两起针对⽇本学童的有⽬的袭击事件,显⽰出⼀部分中国⼈的仇⽇⼼态,已从个⼈的内在情绪,转化为针对⽇本⼈的外部具体⾏为。⼀部分中国⼈对⽇本的喊打喊杀,已经不是停留在⼜头上或者文艺作品的话语快感,⽽是将这种历史仇恨现实化与具象化。

这当然是⼀种⾮常值得警惕的新状况。历史仇恨现实化、具象化,在中⽇两国,还会滋⽣针对⽇本⼈的有⽬的犯罪,久已存在的⽹络⾔论的对⽴与冲突也会更加⽩热化。已⾄冰点的中⽇外交,在这样的状况下,也会被敷上⼀层厚霜。这是中国开放海产进⼜及停⽌指责核处理⽔都⽆法挽救的冰点状态。

那么,这种仇恨,到底是如何完成了具象化?在中国极端仇⽇的民众那⾥,如何⾛出了从"恨⽇本⼈"到"杀⽇本⼈"的这重要⼀步?

918的爱国密码

深圳惨案发⽣于9⽉18⽇,就⽇期⽽⾔,很难说这是⼀个巧合。9⽉18⽇是"九⼀⼋事变"的纪念⽇。从1997年9⽉18⽇开始,沈阳每年在此⽇上午都会鸣响警笛,以⽰不忘⽇本的侵略历史。

中国官⽅的历史叙事过去常说"⼋年抗战",抗⽇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最近⼆⼗年,对⽇抗争的起始时间从"九⼀⼋事变"开始计算,官⽅叙事称之为"⼗四年抗战"。这⼀说法的源头来⾃2005年胡锦涛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会上的讲话,胡锦涛说:"⼀九三⼀年九⼀⼋事变是中国抗⽇战争的起点,中国⼈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四年抗战"之说⾃此成为主流叙事概念。其实在江泽民时代,这种针对⽇本的民族主义叙事已经开始,1995年,中国发⾏了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的纪念⾦币及邮票,并在当年举办了隆重的纪念⼤会。次年,南京确⽴了在12⽉13⽇鸣响防空警报的惯例,沈阳则在1997年确⽴类似惯例。

每年12⽉13⽇,南京城全城都会响起防空警报,以控诉当年的⽇本兵进⼊南京。位于江东门的南京⼤屠杀纪念馆,在1995年⼆期⼯程时,曾向南京市民发起"⼈⼈为纪念馆捐⼀元钱"的群众募捐,⼏乎每⼀位南京市民都参与了这个活动。

南京⼤屠杀纪念馆。(网络图片)

2014年,⼗⼆届全国⼈⼤常委会确⽴每年12⽉13⽇为"南京⼤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此后每年在南京⼤屠杀纪念馆举办⼤型公祭。2015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会时,中国政府在北京举⾏了声势浩⼤的阅兵仪式,这也是历史上第⼀次。

从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从江泽民时代开始⾄今,中国⼀直在涉及⽇本的纪念⽇、纪念活动上累进加码,使得涉及⽇本侵华的纪念活动的举办标准达到最⾼层级,成为典型的政府⾏为。

这种政府⾏为当然会对中国民众产⽣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官⽅媒体长期以来对⽇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官⽅态度甚少报道,甚⾄从不提及⽇本政府过去数⼗次的对侵华战争的道歉,因此,"⽇本"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是宣传民族主义的常见⼯具。918也因此成为⼀些中国⼈的爱国密码。

⾁眼可见的"敌⼈"

然则,⾃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以来,直⾄1995年,似乎是中国和⽇本的蜜⽉期。1992年10⽉,明仁天皇及皇后访华,这是两国关系最为密切与⿍盛的时刻。明仁天皇是⾄今为⽌唯⼀访问过中国的⽇本天皇,当年他在西安碑林的《尚书》⽯碑中找到"地平天成"四个字,那是"平成"年号的来源。天皇与皇后在西安钟楼⼴场附近,降下车窗,向街头的数万市民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歪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ab9pombwqa.cloudfrontnetd.store/2024/0926/2107587.html